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她和书的一生情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在乏味枯燥中感受乐趣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复旦大学有40万册的古籍,数量位居上海高校图书馆第一,需要修复的占到了一半。需要修复的古籍主要包括虫蛀、霉变、撕裂、磨损等几种,修复古籍是个技术活,需要先确定破损原因,再进行清洗、修补,有些复杂的修复工作甚至需要经过二十道以上的工序,黄正仪每天能修复七到八页古籍,每年的修复量约450册。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日复一日地修复古籍,是否会乏味和枯燥?黄正仪笑着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本完全相同的需要修复的古籍,我每天面对的挑战都是新的,在这些变化中感受着乐趣。”黄正仪还会经常在修复的过程中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比如在修复《贞观政要》时,就使用了和同行交流时学到的甲基纤维素这样的新材料技术,这种技术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被广泛使用。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古籍修复工作不是那么难,只要有细心和耐心,熟能生巧,但是古籍修复的措施要得当,不然就会损坏古籍。”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她和书的一生憾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古籍修复人才传承断层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古籍修复是一门手艺,人才传承存在断层,两年前黄正仪就该退休了,但是由于这个岗位找不到人顶替,复旦图书馆馆长又把她请了回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甚至专门向上海市教委提出申请,鉴于古籍修复工程的特殊性,希望能延聘黄正仪,后来由于政策方面的种种原因,最后黄正仪办理的是返聘手续,返聘期有多长,黄正仪说,能干得动就继续干。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目前黄正仪带着一个徒弟,是复旦的毕业生,2009年开始跟着黄正仪学习修复古籍,“这门手艺需要手把手教上个5年至10年,才能正式顶岗做起来。”66Q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对于技术传承青黄不接的情况,黄正仪表示,由于长期不受重视,宣传不多,待遇不高、人才培养不足,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年轻人相当少。“建议可以在中学就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在孩子们的心中撒下一颗艺术传承的种子,也许若干年后,这颗种子就能发芽,古籍修复人才断层的情况也能得到弥补。现在陶艺、茶艺很火,纸艺也应该有所传承。”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