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上海主要以团体采集血液样本的形式入库,而口腔黏膜的采集方式具有采集简单、快速、无创等特点,更适合于个人采集。去年5月试点1年已有300-500名志愿者通过这种方式采集入库,合格率超过90%。
曾在国际航班上出手救了一名昏迷的孕妇,如今又捐献出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另一个血液病患儿的生命。
昨日,早报记者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获悉,该院抗生素研究所陈轶坚医生于当天上午顺利完成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这些造血干细胞将作为健康的种子,在与他有缘的白血病患儿的体内落户、生根、分化、发育,生长为健康的血细胞和免疫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据市红十字会透露,目前,上海主要采取传统的用血液采集造血干细胞入库方式,且以团体入库形式为主。今年起,上海将开展为期3年的课题研究,探索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较为流行的“口腔黏膜拭子采集方式”在国内普遍推广的可行性。
说服担心的家人 严格体检后全部合格
去年11月底,陈轶坚医生收到了中华骨髓库低配成功的通知,平时经常去血液科会诊病人的他比较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怎么回事,说服了为他担心的家人,毫不犹豫地按程序进行了高分辨配型。
很有缘的是,陈轶坚医生与那位白血病患儿的高分辨配型全相合。今年6月份,陈轶坚医生在进行了严格的体检后,结果全部合格。8月25日,陈轶坚医生住进了病房,开始注射药物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对于有着15年党龄的陈医生来说,出手救人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2年7月29日,他乘坐卡塔尔航空公司的QR537航班,从乌干达恩德培前往多哈转机回沪。一名黑人孕妇突然昏迷,听到机上广播后,陈医生出手相救。在无人了解病史的情况下,陈医生准确判断是低血糖昏迷,从药箱里找到两支静脉用胰高血糖素给病人注射,又把葡萄糖凝胶挤入病人口中,使这位患I型糖尿病的准妈妈很快转危为安,并且避免了国际航班迫降战争地区。
作为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曾于1996年8月完成我国首例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捐献者孙伟先生被誉为“中国大陆造血干细胞捐献第一人”。而该院首例医务人员造血干细胞捐献是2005年2月,当时年仅18岁的复旦医学院学生陈莉在华山医院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骨髓库建库以来最小的捐献者,现在,陈莉已是该院超声医学科的医生。
3年内通过口腔黏膜式 采集6000人份样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方面透露,从今年9月2日起,该院百名医务人员将一改传统的用血液采集造血干细胞入库方式,通过采集口腔黏膜的方式,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库。
据市红十字会昨日透露,目前,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拥有200多万人份的库容量,每年还以10万人份的速率在递升,除传统的用血液采集造血干细胞入库方式,口腔黏膜拭子采集方式是一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的采集入库方式,具有采集避免创伤、运送通畅便捷、便于微信推送、志愿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在两年5省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拟由上海分库作为全国唯一分库,开展为期3年的课题研究,预计3年内将通过口腔黏膜的方式采集6000人份样本,研究这种新的采集方式的社会接受度。
“这项研究主要通过个人微信报名入库、医疗机构员工、高校大学生、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采样,了解不同群体对采集方式的接受度、排斥性和信任感,研究社会化运作模式对口腔黏膜拭子采样的推广作用,研究样本的采集、运送等技术流程对分型检测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非血液采集入库案例,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与世界发达国家采集方式相互匹配的采集方式。”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钢表示。
当前上海主要以团体采集血液样本的形式入库,而口腔黏膜的方式则更适合于个人采集,这种采集方式是通过口腔黏膜脱落细胞来提取人体DNA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快速、无创的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方式,无需专门医护人员操作。
“只要花15分钟时间,将一根特别的棉签放入口腔四个部位来回刮拭即可。”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士表示,去年5月上海已开始尝试微信报名、通过口腔黏膜采集方式入库,一年有300-500名志愿者通过这种方式采集入库,合格率超过90%,一些志愿者甚至会到采集现场,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完成采集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