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呵护资金面再度出招。自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央行首度对这一重要货币政策的考核方式进行大调整。
央行9月11日晚间宣布,为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决定自2015年9月15日起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制度,由现行的时点法改为平均法考核。
按平均法考核,维持期内,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算术平均值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不过,为促进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央行对存款准备金考核设置了每日下限: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日终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可以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幅度应在1个(含)百分点以内。
在维持了17年的时点法考核方式中,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实行每一天都必须达到法定要求:维持期内,每日营业终了时,金融机构按法人存入的存款准备金余额与准备金考核基数之比,不得低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这种相对简单的考核方式也带来了问题,可能会放大资金面波动。
由于受到业绩考核等因素影响,月末往往成为银行存款余额的高峰期,一般性存款余额往往会多增,那么对应到下个月5日的存款准备金缴纳日,银行就需要补缴一大笔准备金,放大资金面波动。
而即将执行的平均法考核的好处,按照央行的说法,既可以为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提供缓冲机制,增强灵活性,也有利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创造条件。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此举等于是改了存准率计算的分子(存准额),为持续期均值,但没有改分母(计算存准的存款基数)。鲁政委认为,允许日间低于法定存准1个百分点,而以前必须每日日末达到,相当于给了商业银行1.1万亿随时可动用的紧急备付,有助于应付当前外汇占款的剧烈波动,使得央行能够更及时洞察市场流动性状况。
“好处就是假如今天自己有富余,就可以趴在账上,过几天资金如果有缺口,也就可以不用再去四处拼补,银行也不用主动去平滑资金,名义上到位就可以,对资金的影响就是降低了波动,银行不用确保每天资金都是平的。”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对早报记者表示。
而央行所谓的维持期,按照上述金融市场部人士的解释,与此前时点考核一致,都是以一个月为期,月内平均值达到央行的要求即可。
而将存款准备金考核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会不会释放大量流动性?对此,央行在答记者问中并未否认。
“存款准备金考核由时点法改为平均法,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应对突发性支付的超额准备金需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流动性存在一定缺口时可以释放一定的流动性,但在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情况下,此次改革基本不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影响。”央行表示。
“随着机构对自己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更加高了,今天如果激进一点过几天补回来就可以,因此对银行来说,就等于增加了一定的流动性。”上述金融市场部人士称。
不过,本次改革央行采取了小步审慎推进的做法。即对存款准备金实施平均法考核的同时,辅以日终透支上限管理。实施平均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流动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而不是增强透支能力。
央行为何选择此时对存款准备金的考核进行改革?
民生证券认为,汇率贬值压力下可能会加剧资金面波动,央行改革存款准备金考核方式也是维稳资金面的一个途径。资金面稳才能信用稳,考虑到实体产能过剩和大量借新还旧的融资主体,经济信用链条脆弱,银行信用派生意愿对实体经济稳定至关重要,这是该政策出台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