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张日培提到,有一个人群的声音在对方言的讨论中被忽视了,“不少老上海人强烈诉求保护上海话。上海话是否要‘书同文’,统一书面语?能否有拼音系统?公共服务领域、市场服务领域是否有必要提供上海话?广电媒体方言节目总量占多少比例?上海话作为上海人的母语,要不要在学校学?都值得探讨。”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关于方言的讨论最后常常陷入地域比较的争执,可是在上海社科院上海史专家郑祖安看来,“想要深刻认识上海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懂上海话,是一个良好的通道。新上海人要在这城市很好地工作和生活,能听懂、学会上海话,也是很必要的。”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上海语言文字者学会秘书长胡范畴则认为不需要明确分清是上海人还是新上海人:“上海人不是一个血缘的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大染缸’的概念。重振上海话,对于上海老移民、新上海人,都具有意义。”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未来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期待用上海话写小说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上海大学教授、语言学家钱乃荣提到,吴语有近400年历史,清朝就有上海话小说,“‘上海闲话’专栏很多老中青重新用上海话写文章,使吴方言、吴文化能更好传承。现在已有80后作家全文用上海话写小说,上海书店已可以买到。”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但在《萌芽》主编赵长天看来,仅在文学创作中用“侬、我、阿拉”意义不大,“叶辛的《孽债》,我认为最成功的就是用上海话演绎。”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关于文学创作与方言之间的关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的观点是,“把方言百分之百融进文字可能只是种理想。中国文学不够发达,因作家缺乏通过文字,把方言魅力输进去的能力。我期待有人用上海话写小说,这比封闭起来更有意义。”jHj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同样是方言创作,沪剧和滑稽戏面临的问题更大。沪剧演员马莉莉是“上海闲话”的忠实读者,这一阅读习惯也与她的职业有关。昨天在座谈会上,马莉莉说,“我们戏曲招生,到南汇、金山、宝山找小朋友给他报纸念,都是普通话。为什么不会上海话?因为一进幼儿园就开始说普通话。今天我用上海闲话发言,因为是特殊场合。如果去北京开会,我还是用普通话。这是看环境的,但给我张报纸,我马上可以用上海话念。”这一忧虑同样也是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感受到的,他昨天也说,“相比书面语,现在更加濒危的是口口相传的东西,并不是把上海话录下来存好就完了。让大家‘讲起来’很重要。”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