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在喧闹的店面里,不时能看到老人坐着轮椅,由老伴或儿女推进来,这儿逛逛,那儿看看。郑阿姨坐在轮椅上由她的儿子推着,在食品店并不宽敞的通道里缓步而行。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焙熄(一种笋干)蛮好的,就是现在盐头都少了。”她的儿子人到中年,回忆起过往和母亲在食品店里的时光,他露出孩子一样的笑容,“最喜欢这里的马蹄蛋糕了,但是现在已经没得卖了。”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时代变了口味变了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糟醉组组长尤珏珍是上海市劳模。从1985年开始,她就一直守着这方柜台。那个年代,站柜台的营业员被人叫做“柜台猢狲”。而尤珏珍则很喜欢这份工作。很快,她便练就了舀散装黄泥螺的本事。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散装黄泥螺1985年时卖2元钱一斤。那时尤珏珍的月收入是17元5角。“大家一般都是一两、二两地买,买回去正好吃一顿。”而现在,一罐黄泥螺的售价按照品相从22元到35元不等,“泥螺王”更是买到每桶近200元。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外地人吃不大来这个,主要来买的还是江浙人。”尤珏珍说,她的柜台上,至少有三成老顾客。而这些顾客的“老”,还体现在他们的年纪——来买糟醉货吃的,大多都是中年人,极少有年轻人会在逛南京路的时候,钻进杂乱的食品店里,提一罐黄泥螺当晚上的下酒菜。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尤珏珍津津乐道于当年糟银蚶的高人气,“卖银蚶的时候,这里都排队排到店门口。”她做了一个手势,“不要太热闹哦。可惜碰上甲肝爆发,后来蚶类的糟醉货都不让卖了。”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事实上,邵万生的糟醉货正在逐渐改变口味。在他们的生产基地里,既有专精糟货一辈子的老技师,也有新招的大学生。d7Y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现在的糟货没有以前那么咸了,味道在变淡。”邵万生食品店的工会主席郑女士介绍说,“主要是为了照顾年轻人的口味,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口味有这么重的,只有老吃客才会吃特别咸的。主要是现在的人都倡导健康生活,低盐饮食,所以都吃得清淡了。”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