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娇小,常与云雀为伍,习性似百灵……这就是铁爪鹀(wú),91年后,崇明东滩再次发现了它的身影。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一开始一大群鸟在田里,但受惊时又不似麻雀一样飞到电线杆上,(我们)拍下照片后,才确认这是铁爪鹀。”昨日,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人员确认了铁爪鹀在上海有记录的时间,分别为1919年1月26日在吴淞采集的一雄一雌,1920年3月9日在上海县采集的1只,3只均为外国传教士所采集。由此得出,此次是铁爪鹀有记录以来,时隔90年后,再次“现身”上海。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马志军表示,近10年来,上海新鸟的记录达到50余种,这并不意味着上海新鸟的品种有增加或是生态环境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与以前调查人员少、记录不多、技术手段不够等原因有关,铁爪鹀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总的来说,鸟类的迁徙是受到全球气候大背景的影响。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铁爪鹀(wú)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因其具有特别长的后爪而得名,群栖,常与云雀混群,于开阔地觅食栖息。繁殖于北极区的苔原冻土带,越冬至南方的草地及沿海地区,在冬季有少量于北纬30°~40°华东沿海及长江两岸。铁爪鹀较耐寒,近10年记录显示,国内仅在黑龙江、新疆、宁夏、北京、天津、湖北及江苏有所记录,以北方记录为主,且超过99%的个体记录于11月至来年2月的冬季。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传教士曾记录铁爪鹀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12月9日,在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工作的薄顺奇前往崇明东滩进行鸟类观测时,在01大堤内侧已收割过的稻田里发现大群觅食的小型雀形目鸟类。“当时相隔几百米,看得不是很清楚,但可以从几方面判断,它们不是一般的麻雀,这群鸟在冬天与其他鸟类混在一起觅食,边飞边叫,惊飞时不往电线杆上跑,而是飞起来在天上转一圈又到地上,观察几分钟后,可以基本判定,它们不是麻雀。”薄顺奇说。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作为上海野鸟会会员,薄顺奇对鸟类很敏感,拍照后经过辨认,觅食的鸟群中包括了在上海地区90余年未曾发现的铁爪鹀,数量高达80余只。而目前仅上海自然博物馆保留了3个上海地区采集到的铁爪鹀的标本,分别为1919年1月26日在吴淞采集的一雄一雌,及1920年3月9日在上海县采集的一只,均为外国传教士所采集。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或因躲避冷空气来沪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关人士分析,候鸟的迁徙通常和气候变化有关,候鸟群体通常会随着冷空气到来而迁至越冬地。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对动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部分冬候鸟选择的越冬栖地纬度开始增高,夏候繁殖鸟选择的繁殖栖地纬度则有所降低。而原本主要在长江以北越冬的铁爪鹀集大群选择在崇明越冬,推测可能是受近期强冷空气影响而迁至。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但薄顺奇也认为,此次拍到铁爪鹀可能只是偶然,也许这种鸟每年都到上海,只是没有人发现,也有可能它的迁徙路线很广,曾经在新疆、内蒙古有发现,但在2007年洞庭湖、江苏盐城也有发现。另外,从1998年开始,中国看鸟、关注野鸟的人也增多了,大家拍照后会相互交流,通过他们的搜集,鸟类的品种也开始有所增加。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沪上鸟类记录越来越多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上海野鸟会的另一位会员小康,小康指出,铁爪鹀在上海确实少见,但也不能把这种鸟类的发现简单与气候变化或者环境变化直接挂钩,因为对于鸟类的研究记录是需要一个持续、严谨的科学记录过程的,比如在同一个地点,在同等的技术手段下,有5-10年的观测,如果鸟的数量或品种有所变化,那么可以说明当地的环境变化趋势。但是,如果现在发现了某种鸟,之前没有记录,并不能说明这种鸟以前没有来过,可能在某一年份,曾有100只鸟来过,只是因为当时观察鸟的人少了或者只是在这个地点刚好没有人观测到。还有一种情况,很多鸟类会在迁徙时被误卷入其他种类的鸟,走散了,这种被称为“迷鸟”,它会随着群鸟一起迁徙到某地,所以,它在某地的出现就有很大的偶然性。可喜的是,现在上海关注鸟类的人多了,不管是科研管理机构还是业余观鸟者,随着观测技术手段的提高,可以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上海鸟类的分布。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马志军说,总的来说,新鸟的发现总是有意义的,铁爪鹀的发现,至少说明这种鸟在上海有生活的记录,鸟的分布区域在扩大。同时,新鸟的发现有偶然性,近10年来,上海增加的新鸟记录有50多种,这与现在观察鸟类的人数有所增加、范围有所扩大有关,比如,原来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人可能只有5-10人,但现在爱好者、观鸟人在增加,观测记录鸟的范围不仅包括水鸟也有林鸟等,所以,鸟类的记录也越来越多。Z9C上海之声-美好观察
|